2025衛生福利政策白皮書

以人民健康與福祉為優先,營造一個優質健康與幸福之環境,提供人民一個整體與連續性之健康照護體系,符合國人對健康與幸福之期待,一向列為本部最高之目標與願景。

前行政院衛生署於1993年發表國人第一本《衛生白皮書》後,繼2009年再以延長國人健康餘命,促進健康平等性,達成全民健康為目標,發表一本《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而內政部亦在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時,以邁向公平、包容與正義的新社會為願景,頒布「社會福利政策綱領」,這些均是以國家公共衛生、醫療發展及社會福利現況為基礎,楬櫫政府以前瞻性眼光,並切合國際潮流,規劃以促進全民健康與福祉為使命之國家重要政策發展方針。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改變、疾病型態的變化、人口老化的加速、社會安全的保障及長照服務需求的提升,行政院於2013年正式將衛政與社政組織整併成立衛生福利部,主責公共衛生醫療及社會福利兩個重大社會民生事務,今為強化衛生福利施政之前瞻,展望未來健康醫療、預防保健、社會福利等需求,制訂新的政策白皮書,做為2025全民健康平等的施政藍圖。

本白皮書擘劃之內容,關係著每一年齡層、性別、族群及職業別,是屬於全體國民共同的未來。除了參酌世界先進國家衛生福利白皮書的做法,接續尚未完成之千禧年發展目標外,更秉承聯合國所提之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並綜觀世界前瞻發展趨勢,以達到增進全民健康生活與福祉之前提下,參照公共衛生三段五級概念及社會福利服務架構,編寫本白皮書,從健康的出生、成長與老化,預防保健、促進心理健康、縮小健康不平等、食品藥物安全管理、弱勢族群的照顧、營造幸福的家園、完善家庭支持體系及建構在地社區網絡等範疇,讓政府的保護傘伸展得更寬、更廣;再運用資通訊科技的優勢,整合健康、社福資訊,使政府的各項施政能更有效率及效能的澤被於民。

本白皮書從發想、規劃、籌組、動員編撰、校閱到付梓,可視為國人健康福祉的一大工程。為使白皮書在促進健康生活、提升生活品質及消除健康不平等之根基上,能超越醫療、衛生、福利之層次,制訂出更符合大多數人對健康、幸福所期待的政策措施;同時,所規劃的各項政策目標、策略及指標,在未來易於推展,並具體落實,本部除邀集專家學者與學(協)會代表外,更邀請各界人民團體共同參與每一項主題的討論,經過不斷地檢討、修正,歷經近2年的努力,終於欣見白皮書出爐,在此衷心感謝所有參與規劃、編製、校閱的工作團隊所貢獻的智慧與付出的辛勞。期盼藉本白皮書除擘劃出政府到2025年以前戮力推展之衛生福利施政藍圖外,更彰顯政府落實對民眾健康福祉保障之承諾,以及追求「共享生活幸福平等,全人全程安心健康」目標之決心。

衛生福利部部長 蔣丙煌 謹識

2025衛生福利政策白皮書

目 錄

前 言 1

第一篇 建立個人健康行為

第一章 全人全程健康促進 5

第二章 擘劃全民心理健康 35

第三章 全方位非傳染病防治系統 55

第二篇 重塑健康服務體系

第四章 建立優質防疫應變體系邁向新紀元 80

第五章 拓展全方位醫療照護體系 99

第六章 構築食品藥物安心消費環境 133

第三篇 健全健康保險及年金制度

第七章 邁向全民健保新紀元 156

第八章 追求國民年金永續發展 179

第四篇 完善社會福利支持系統

第九章 建置優質長期照顧服務體系 192

第十章 打造優質社會福利體系 214

第十一章 扶貧自立,營造互助祥和社會 227

第十二章 終止兒虐與性別暴力 248

第五篇 創新資訊科技與擴展國際參與

第十三章 衛福資訊創新應用服務新契機 266

第十四章 拓展國際參與空間 276

結 語 288

前言

高齡化、少子女化…,人口結構快速改變,我們正面臨嚴峻的挑戰,政府必須以更嚴肅的態度,規劃國人全方位的健康照顧,並結合社會福利系統,朝「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社會邁進。

2013年7月衛生福利部,承此使命成立,整合衛生醫療與社會福利等兩大業務,內容擴及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家庭暴力性侵害等保護服務、醫事人員與醫療體系之規劃、長期照顧、心理健康等,並以促進全民健康福祉為使命。

本部成立之初,即有鑑於我國人口結構正快速老化,預估2025年時,我國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20%,即將成為「超高齡社會」。面對人口問題引發對經濟、區域發展、財政、社會保障等層面嚴峻考驗之際,透過整備衛生醫療與社會福利體系,擘劃我國衛生福利政策未來的藍圖,以因應人口結構轉型,成為本部成立後刻不容緩的要務,爰籌畫撰寫「2025衛生福利政策白皮書」。

人口結構改變衝擊健康與環境。因此,拓展全方位的醫療照護體系,提供預防保健、健康促進、醫療照護、長期照護等服務,因應臺灣醫療體系可能崩壞的變革;加強醫事人員提供有品質的醫療,並具備因應未來醫療照護服務體系改變的能力;另外,在人口向都市集中的趨勢下,如何提供偏鄉醫療資源更是迫在眉睫的課題。

全球化的氣候變遷與國際交流頻繁,防疫體系面臨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的衝擊與挑戰,加強跨域整合、結合生物技術與國際合作,以架構優質的防疫應變體系。非傳染病已成為全球重大健康威脅,世界衛生組織(WHO) 2014年全球報告,非傳染病死因已佔全球死亡人數8成,非傳染類疾病亦已為我國國人最重要的死因。目前社區老人60%有高血壓、21%有高血糖、16%有高膽固醇,其防治有賴於全方位的政策與行動。

近年來食品藥物安全問題層出不窮,消費者意識抬頭,我國應逐步構築食品藥物安心消費的環境。近年來,國際對於食品安全管理,除關注食品病原微生物、食品添加物、農藥及動物用藥等衛生安全外,也逐漸重視食品安全風險分析、食品供應鏈全程管理、新穎食品成分管理等課題。此外,醫療保健科技產品也隨著人口老化的需求大幅提升;面對國內醫療器材產業的活絡,管理政策應能快速調整以能與國際管理趨勢接軌,並規劃健全完善全生命週期之品質管理機制為磐石,分別從生產源頭控管、上市前把關、上市後監督、藥商及產品通路管理、法規管理國際化及專業諮詢輔導,建立完整醫療器材全生命週期之品質管理政策。

正當世界各國陸續將行動科技、開放資料及大數據導入醫療照護,以推向個人化、精準化及有效醫療時刻,結合臺灣的優質醫療品質及資訊通訊科技發展,以建構一創新的醫療照護服務模式,從而降低醫療人力負擔,節省醫療支出,另創臺灣經濟及照護體系的新亮點。

隨著全球化、網路科技的日新月異、人口結構改變、新移民的增加、國際人權的重視、社會多元化的發展等,不但生活型態隨之丕變,同時社會也面臨多重問題,如所得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擴大;人口老化快速,養老給付保障;家庭結構改變,影響家庭成員間相互支持照顧的功能,扶養負擔加重;家庭暴力事件的層出不窮……等。如何推動各項措施,如積極協助照顧低收入戶、中低收入,並使其脫貧;完整建構我國社會安全保障體系,開啟年金化時代;擴大弱勢族群的照顧,減輕其經濟負擔;加強加害人處遇服務、家庭及性別暴力防治,以實現邁向公平、包容、正義新社會的施政願景,為當前重大的課題。

WHO曾指出10種造成健康差異的因素:收入與社經地位、社會支援網路、教育、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物理環境、個體特性與行為、遺傳性因素、健康服務與性別。本白皮書將個人與社會之健康促進策略分述為以下各篇,各篇再各分為數個章節細述。第壹篇:個人健康行為,包括第二章全人全程健康促進、第三章擘劃全民心理健康以及第四章全方位非傳染病防治系統;第貳篇:健康醫護體系,包括第五章拓展全方位醫療照護體系、第六章建立優質防疫應變體系邁向新紀元,以及第七章構築食品藥物安心消費環境;第叁篇:健康保險與年金,分別為第八章邁向全民健保新紀元與第九章追求國民年金永續發展;第肆篇:社會福利支持,包括第十章建構優質長期照顧服務體系、第十一章打造優質社會福利體系、第十二章扶貧自立,營造互助祥和社會,以及第十三章終止兒虐與性別暴力;第伍篇:資訊科技與國際參與,包括第十四章衛福資訊創新應用服務新契機、第十五章拓展國際參與空間。

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的報告指出,人口結構改變的趨勢會衝擊健康與社會福利。社會結構的改變,使得世界各國均必須重整醫療衛生體系以及致力於提供永續的社會安全及長照服務。該報告主題包括:健康保險、改善婦幼健康與營養、對抗傳染性疾病與非傳染性疾病、心理健康與藥物濫用、防制傷害與暴力,以及反映對健康衝擊與挑戰的永續發展指標。

本白皮書歷經二年多的討論,總計召開部內外討論會議四十餘場,參酌專家學者與團體意見,不斷檢討修正,以健康、幸福、公平、永續為核心價值,以「共享生活幸福平等,全人全程安心健康」為目標。編撰白皮書同時,聯合國(United Nations, UN)也在2015年提出「面向2030年的永續發展」目標,前瞻綜觀世界發展趨勢,列出社會、經濟與環境三個面向永續發展,並明示新議程的5P:people人類社會, planet環境, prosperity經濟, peace和平以及partnership夥伴關係。並以「確保健康生活與促進全人類福祉」為其中目標。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隨之發表《衛生2015:從千禧年發展目標到永續發展目標》報告以承接發展;均與本部規劃的全方位的照護體系目標相符,因此,再整合後,據以發布2025年衛生福利政策白皮書。

第一篇 建立個人健康行為

第一章 全人全程健康促進

臺灣人口老化速度為現有已開發國家中最快者,我們必須有效透過身心、社會、全人的健康促進與妥善的慢性病疾病管理,才能保障高齡後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同時,減緩對社會勞動力迅速下降的衝擊,並減輕健康保險與長期照護保險迅速攀升的財務負擔。

各國慢性病與輕度失能比率普遍增加,但照護支出之成長幅度則快慢不一,嚴重失能之比率甚至可以有不同方向的變化,各國之間與各群體之間的「健康餘命」變異亦擴大,其關鍵之一,就在於有些國家能及早、有效地普及健康促進,並提升預防保健體系之效能;健康老化與活躍老化已成為近年聯合國與世界衛生組織大力提倡之重點政策。

另外,因應國人生育率下降,少子女化時代,從孕前到產後的親子照護,需要兼重科學與人文的完善政策,尤其,須能跨越社經藩籬,普及於最弱勢之地區與民眾,才能給下一代公平的新起點。當前我國的周產期照護與生殖科技管理,呈現著新舊問題、複雜多元的面貌,例如:嬰兒死亡率仍高、健康不平等仍嚴重、對新住民與原住民家庭的照護欠缺文化敏感度、純母乳哺育率及友善環境仍有提升空間、哺育期間仍太短、人工生殖技術與需求需突破等。

聯合國繼千禧年發展目標(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 2000-2015),續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2015-2030),目標包括,於2030年前,產婦死亡率少於十萬分之70、消除可預防新生兒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透過預防與治療,將非傳染性疾病的過早死亡人數減少三分之一等;同時,應重視國際與國內之健康不平等。

為達成前述目標,衛生福利部以全生命週期模式,擬定各階段健康促進發展政策,建構健康友善之政策與環境,並透過多元管道提昇民眾健康識能,讓健康成為更容易而且更受民眾喜愛的選擇。同時致力更完善之健康監測與分析,並倡議將健康融入跨部會之施政面向中,從上游強化有益於健康之政策、法令與資源配置,並注意不同次群體之特殊需要與在健康增進上遭遇之特殊障礙,尤其是,不僅在全國層次,亦落實到各縣市及各服務機構層次,於推動時應注重不同群體(包括性別、年齡、族群、地區、社經狀態、身心障礙者、不同疾病者等)之特殊需求與資源利用上之障礙,提供因其障礙而特別需要之健康增進,及提供設計用來極小化與預防進一步障礙發生之服務,以適當之方式跨越障礙,以有效縮小健康不平等,期讓全體國人皆活得健康且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