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精進緊急醫療照護

壹、目標

一、均衡緊急醫療資源分布,促進在地化醫療連續性服務。

二、推動整合各層級醫療資源,共同強化兒科緊急醫療照護能力。

三、提升急診就醫環境效能與優質化,整合性照護網絡。

貳、現況檢討

依據本部2014年統計資料,急診共計有7,334,056人次於急診就醫,醫院急診服務量平均每日達20,093人次,與2004年相較,平均每日急診人次增加6.7%。其中損傷及中毒有1,957,134人次、症狀及診斷欠明之各種病態有1,783,858人次、循環系統疾病 (含高血壓與心臟疾病)有534,635人次、妊娠生產及產褥期之併發症計有264,452人次,周產期病態(新生兒破傷風除外)28,919人次。又臺灣自1993 年起邁入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所占總人口比率持續攀升,2014年底已達12%,推估於2025年將達到20%。其中65歲以上老人之每十萬人口急診就診率或急診醫療費用皆隨年齡增加而成長,占總醫療費用之31%,且呈現逐年上升之趨勢,顯示急診環境愈形複雜與艱鉅。

我國於1995年緊急醫療救護法公布施行後,1997年公告「救護技術員管理要點」作為救護技術員訓練之依據,並於2001年公告增訂高級救護技術員之規範,允許高級救護技術員於預立醫療流程下,可執行執行注射或給藥、施行氣管插管、電擊術及使用體外心律器。截至全國各級救護技術員,共計40,590人,與2012年相較增加10,247人,2015年各級救護技術員所佔比例為初級(69.7%)、中級(27%)、高級(3.3%),其中高級救護技術員,僅有消防、國防兩機關送訓,比例為5:1;中級救護技術員,消防機關佔93.1%,國軍約占5-6%,民間救護車公司、醫療院所等其他約佔1%。

為提升偏鄉離島地區急重症醫療照護品質及能量,自2013年起推動醫學中心支援離島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醫院之急重症醫師人力,協助提升急診、加護病房、腦中風、心血管、重大外傷、高危險妊娠孕產婦及新生兒(含早產兒)之醫療服務資源與品質。其中偏鄉離島神經專科醫師招募不易,而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目前臨床實證唯一有效的藥物是靜脈血栓溶解劑。為提高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急性腦中風病人之比率,降低病人失能之情形,以及減少社會、醫療成本之支出,將仿效國外先進國家之作法,成立整合性腦中風照護網絡。

另為強化急救責任醫院服務與照護能力,本部自2009年開始,將「急診」、「加護病房」、「腦中風」、「心血管」、「重大外傷」、「高危險妊娠孕產婦及新生兒(含早產兒)」等服務內容納入醫院緊急醫療能力分級指定項目,以提供民眾就醫參考。並自2015年起要求申請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評定者,均皆須評定「高危險妊娠孕產婦與新生兒(含早產兒)」章節,以逐步提升照護能力。目前全國急救責任醫院各縣市具中度級以上「高危險妊娠與新生兒緊急醫療」照護能力達85%,未來則朝向所有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均通過「高危險妊娠孕產婦與新生兒(含早產兒)」章節為目標。

隨著人口的老化、健保就醫自由性、交通生活圈日漸便利,急診壅塞(擠) 與就醫品質成為影響緊急醫療照護品質的重要問題。目前全國急救責任醫院共計有194家,負責24小時全天候民眾緊急傷病醫療服務。又急診病人來源有75%為民眾自行就醫、10%救護車後送、15%曾先就診而由其他醫療院所轉入,急診留觀時間過長易使病患無法得到適切照護、隱私受限與醫療需求未獲得滿足,急診轉住院後之住院天數增加,醫療費用支出增加,與容易造成急診返診病情惡化、死亡。老年病人由於慢性疾病的增加,在急診的病情表現比年輕族群複雜,留置時間延長,更讓大醫院急診壅塞問題更形嚴重。有鑑於急診醫療費用之成長,且面臨高齡化社會之衝擊,落實急診分級及轉診制度,結合其他醫療服務提供後續照護,為未來政策規劃之重要方向。

參、策略

  1. 改善緊急醫療資源分布策略
    1. 強化醫學中心「提升醫療資源缺乏地區急重症照護品質」任務指標,支援離島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醫院緊急醫療照護服務,逐步提升偏遠離島地區急重症醫療照護品質及能量,以達到醫院緊急醫療能力分級所需之標準。
    2. 持續補充偏鄉護理人力,辦理「偏鄉護理200菁英計畫」及「原住民及離島地區醫事人員養成計畫」,監測公費生實際接受培訓完成人數及履約人數,確實掌握人力執業狀況。
    3. 推動遠距醫療並修改相關法規,強化偏遠地區之身心障礙者與老年人口醫療照護服務,並規劃成立腦中風照護網絡。
    4. 辦理偏鄉地區重度級醫院緊急醫療服務品質提升計畫,協助維持當地唯一重度級醫院,促進在地緊急醫療可近性與有效性。
  2. 強化婦、兒科醫療照護能力策略
  3. 提升醫學中心級兒童醫院(目前4家兒童醫院)重難症醫療照護能力及品質,以精進兒童專屬及優質之就醫環境。
  4. 補助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的醫院提供24小時的兒科醫療:獎勵醫學中心支援醫療資源不足地區之急救責任醫院,挹注兒科、急診等急重症醫師人力,充實各醫院急重症醫師人力。
  5. 獎補助經費予全國370家醫院,持續辦理兒科照護指標收集作業,以即時監測國內現行兒科照護品質。
  6. 強化醫療資源不足地區與緊急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急救責任之醫院之24小時急診及內、外、婦產、兒科門住診服務,總額部門醫療費用一點一元保障。
  7. 建置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之資源整合平台,優化兒童醫學與健康相關研究,以促進兒科資源之統整及有效運用。
  8. 鼓勵醫學中心級兒童醫院,積極發展具國際競爭力之兒科重難症醫療服務,對現有提供兒科服務之醫院,強化其發展特色醫療服務之能力。
  9. 提升緊急醫療效能、維護急診病患之就醫品質策略
  10. 強化智慧型緊急醫療:分別包括送院前與醫院急診智慧緊急醫療二部分,送院前緊急醫療的智慧強化,係透過消防、衛生與醫院三方之公民產學合作,將涉及時間搶救之疾病,如中風、心臟疾病等,運用合適的判定設備與傳輸方式,強化送院前救護處理資料即時傳送,縮短醫院治療之前置作業,進而增加病患處置時間機會,讓AED、消防救護、醫院搶救無縫接軌。另醫院急診醫療照會,推動遠距方式,來提供重要之緊急醫療相關專科照會與醫療處置。
  11. 推動醫院急診救護技術助理制度:積極培訓各級救護技術員(EMT) 、修正「救護技術員管理要點」與「醫療指導醫師實施辦法」,提供各醫院辦理緊急醫療救護工作,包括大量病患送院前(含臨時醫療站)救護、醫院急診緊急救護輔助工作,以因應災難發生時救護能量與急診高齡就診救護服務人力之需求。
  12. 擴大推動醫學中心支援急診、內、外、婦、兒、麻、神經、骨、整外、耳鼻喉、眼科等緊急醫療相關專科醫師人力,共同提升偏鄉急診醫療照護能力。
  13. 規劃全國194家急救責任醫院急診轉診網絡之區域聯防網,提供急診病人向上、平行、向下轉診,與特定緊急傷病患之綠色通道之緊急醫療服務。
  14. 增修「醫院緊急醫療能力分級評定規定」,包括增加燒傷照護章節、偏鄉特殊醫師人力、緊急醫療遠距照會、壅塞品質指標等修定,以有效落實管理醫院緊急醫療品質與效能。
  15. 建置我國燒燙傷病人資料庫,並納入法規管理,以整合我國燒燙傷病人自緊急救護至後續治療復健全階段之醫療資料,以利資訊管理、交流及相關分析應用。

肆、衡量指標

一、中程目標(2020)

  1. 六大健保分區中,有三分區至少有1個整合型照護網絡,提供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人採用遠距醫療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服務。
  2. 全國急救責任醫院各縣市具中度級以上「高危險妊娠與新生兒緊急醫療」照護能力達90%。
  3. 每一縣市至少有一家急救責任醫院完成有關智慧緊急醫療達25%。
  4. 救護技術員成長率1.5倍。
  5. 醫院燒燙傷病人資料登錄率達100%

二、長程目標(2025)

  1. 六大健保分區中,每一分區至少有1個整合型照護網絡,提供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人採用遠距醫療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服務。
  2. 全國急救責任醫院各縣市具中度級以上「高危險妊娠與新生兒緊急醫療」照護能力達100%。
  3. 每一縣市至少有一家急救責任醫院完成有關智慧緊急醫療達50%。
  4. 救護技術員成長率3倍。
  5. 醫院燒燙傷病人資料登錄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