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醫療服務多元友善

壹、目標

  1. 發展多元友善就醫環境,服務不同文化之新住民及外籍病友。
  2. 打造優質國際醫療服務,形塑臺灣醫療品牌國際市場。
  3. 因應電子商務全球趨勢,醫療機構提供電子支付服務普及化。
  4. 提升我國民眾對器官捐贈移植之認同,策進器官捐贈移植政策。
  5. 建置國際規格之國家型組織保存庫,符合國人移植醫療需求,回饋國際社會。
  6. 領先全球新興醫療科技,建立兼顧病人自主及醫學倫理之管理機制。

貳、現況檢討

逐年增加的新住民人數,現已成為台灣社會中之重要族群,但是從觀察台灣近幾年的族群結構改變,可以看出目前在台灣增加的新住民應該是國際醫療服務的既有客群之一,然而新住民由於語言及文化上的隔閡,在接受醫療服務時遭遇諸多不便,新住民無法順利傳達症狀給醫護人員,而醫護人員在說明治療方式及後續追蹤方法時也很難被完全理解。目前僅有少數醫院提供新住民友善門診,足見具語言及文化隔閡的新住民在醫療服務流程中所遇到的障礙,也表現出不諳英語的國際醫療病患來台就醫時將遭受的困境。

我國醫療服務有品質佳、服務好及價格合理三項優點,願意來臺灣接受醫療服務或追求健康的之國際病患不斷攀升。為因應醫療服務國際化及產業化之潮流趨勢,透過推動醫療服務國際化平台建立之方式,並結合產、官、學界之相關資源及醫療服務網絡,帶動我國醫療服務產業進步。臺灣醫療五大強項享譽國際,包括:活體肝臟移植手術、顱顏重建手術、心血管治療及內外科手術、人工生殖技術、關節置換手術等。截至2014年來台接受醫療、健檢及美容醫學之外籍人士已將進26萬人次,比2008年的68,500人次成長3.8倍,醫療本身及帶動的相關產業總產值約141億元,比2008年的19億元成長達7.4倍。

目前公立醫院多數已達成可提供非現金支付且國內已有個別銀行提供「行動銀行APP」繳納醫療費用服務,或由個別醫院與銀行共同開發「醫療APP行動繳費」服務,提供手機行動支付,後端皆是透過銀行公會「全國性繳費平台」,使能接受使用電子支付服務之機構越多,才能擴大醫院提供電子支付服務比率。

據統計,我國器官捐贈等待人數累計已達八千餘人,其中又以等待腎臟器官移植人數為最多(佔76%),其次依序為肝臟(佔13%)、眼角膜(佔8%)等,然而我國每年屍體器官捐贈人數僅約二百餘人,受惠人數僅約八百人,供需失衡嚴重,器官捐贈觀念及風氣尚待提升。

部分捐贈器官或組織(如眼角膜、皮膚等)之使用,較少於移植前進行品質之管控或品質管控流程不一,應建置高規格國家型器官保存庫,提升我國器官或組織品質管控制度,為移植病人安全把關。

經濟全球化與科技進展日新月異,促使醫療服務與技術之升級,尖端的醫療技術、醫療器材與產品,因應而生,不論是基因治療、組織醫學工程、細胞治療、質子治癌設備等,這些高科技醫療產業,未來勢必在臨床應用上愈趨蓬勃發展,並造就個人化醫療的應用潛能與價值。面對新興發展之醫療技術、產品,目前尚未有一套完整管理機制,而現有的相關法規可能未能全面涵蓋所需,是以,因應時代趨勢,建立完善管理機制,避免醫院軍備競賽,修正現有法規或增列新規範,有其時代背景之需要,以確保民眾安全與醫療品質。

参、策略

一、發展多元友善就醫環境

(一)為使外籍病患來台就醫,能與醫療機構雙方進行良善溝通以減少醫療糾紛,訂定外籍病友來台就醫時,可能使用之相關外語化文件。

(二)醫療機構其環境所標示之語言朝多國語言發展,建立通譯協助及相關對應機制協助外籍病患。

(三) 努力拓展國際醫療目標市場,營造多元醫療環境與醫療服務。

(四)鼓醫療機構設立海外據點及遠距醫療中心,提供病友就醫後回國之後續照護。

二、醫療品牌國際化

(一) 有效複製僑安專案成功經驗,拓展東南亞各國醫療產業與臺灣進行實質合作,加強我國推動國際醫療之顯著效益。

(二) 結合觀光概念,發展國際醫療模式

(三) 活化中小型醫療機構參與國際醫療,進行非健保給付的國際人士健康檢查與美容醫學。

三、普及醫療電子支付

(一) 為擴大電子支付使用之範圍,將電子支付不侷限於醫療費,可增加對於如病歷之索取之相關費用等。

(二) 與金融單位合作,提供多元運用規劃,增加醫院廣泛設置電子支付之意願。

(三) 搭配智慧型電子載具結合電子支付之系統,增加便利性提升民眾使用率。

四、策進器官捐贈移植制度

  1. 持續辦理器官捐贈觀念宣導與教育,引導民眾擁有正確之器官捐贈觀念,以增加器官捐贈率。
  2. 規劃有利於民眾器官捐贈之制度,並落實與確保各項措施之完善。

五、建置國家型器官保存庫

  1. 建置高規格國家型組織保存庫(如:眼角膜、皮膚保存庫等),輔以國際認證,落實標準處理檢驗之程序。
  2. 與國際知名組織保存庫建立合作模式,提升器官或組織之摘取技術及品質管控制度。

六、發展新興醫療科技

    1. 辦理新興醫療技術或醫材之科技醫療評估,適時引進國內運用。
    2. 建置高科技醫療技術或設備之管理機制,設立專家諮議會議,協助制訂政策。
    3. 參酌產官學研之意見及國際最新法規,研擬符合時代趨勢之法規或規範,促進我國高科技醫療產業多元化之發展。
    4. 定期邀集新興醫療科技相關之專家,辦理學術交流,培訓醫療科技人才,深耕新興醫療科技基礎。

肆、衡量指標

一、中程指標(2020)

  1. 提供多元醫療保健資訊,編製至少日文、阿拉伯文、英文、越南、印尼、柬埔寨及泰文等語版,提供新住民或外國籍病患運用。
  2. 國際人士慕臺之名,接受醫療服務人次突破50萬,並帶動我國健康相關產業之發展,總體產值預計可達到新臺幣300億元。
  3. 推廣電子支付與支付系統環境建置,提升可使用電子支付(全國繳費網、行動支付、感應式金融卡、感應式信用卡、小額付款服務)之醫院比率達30%。
  4. 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並註記健保卡人數累計達45萬人,占總人口數2%;國內屍體器官捐贈率達死亡人口數千分之2。

二、長程指標(2025)

  1. 妥善建置電子支付之軟硬體設施,推升使用電子支付(全國繳費網、行動支付、感應式金融卡、感應式信用卡、小額付款服務)之醫院比率達100%。
  2. 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並註記健保卡人數累計達90萬人,佔總人口數百分之4;國內屍體器官捐贈率達死亡人口數千分之4。
  3. 國內捐贈之眼角膜、皮膚等組織之處理檢驗率達100%

第六章 構築食品藥物安心消費環境

近年來,國際對於食品安全之管理,除關注食品病原微生物、食品添加物、農藥及動物用藥等衛生安全外,也逐漸重視食品安全風險分析、食品供應鏈全程管理、新穎食品成分管理等課題。有鑑於此,衛生福利部逐步施行「食品三級品管制度」,健全「檢舉人保障機制」與設立「食品安全保護基金」,建構食品安全保護制度。

藥品(包括西藥及中藥)與一般消費品不同,影響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因此衛生福利部多年來致力於藥品法規修訂與國際接軌、審查簡化與管理一元化、源頭製造與管理、流通與品質監測,並強化藥品安全監測機制,確保民眾用藥安全。而臺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對於醫療保健科技產品的需求大幅提升;面對國內醫療器材產業的活絡,管理政策應能快速調整與國際管理趨勢接軌。所以衛生福利部以風險管理為基礎,規劃健全完善的全生命週期品質管理機制,分別從生產源頭控管、上市前把關、上市後監督、藥商及產品通路管理、法規管理國際化及專業諮詢輔導等各層面著手,建立完整醫療器材全生命週期的品質管理政策。

在食品及藥物管理方面,以「藥求安全,食在安心」為使命,並以「全民信賴的食藥安全守護者,創造食品藥物安全消費環境」為願景,建構健全完善的食品藥物安全管理體系,實踐促進全民健康與福祉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