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提升成癮防治效能

  1. 目標
  2. 提升心理健康意識,防治新興成癮行為(如網路成癮)。
  3. 建立國人對藥、酒癮疾病的共識,踐行預防勝於治療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4. 建構多元可近的藥、酒癮戒治服務網絡。
  5. 周延社會與環境控制措施,減少濫用藥物及酗酒問題惡化,降低對公共衛生與社會治安危害。
  6. 發展具實證為基礎的治療及處遇服務方案,提升處遇品質與治療效果。
  7. 降低藥、酒癮戒治之醫療與處遇服務門檻,保障藥、酒癮者醫療權益及加強復歸社會。
  8. 發展網路成癮戒治服務模式並擴大服務量能。
  9. 現況檢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球至少有1,530萬人藥物濫用成癮,有148個國家有注射非法藥物的問題,其中120個國家更報告這些用藥族群有愛滋感染的問題,顯見傷害性飲酒及非法藥物使用對個人身心、社會安全及公共衛生影響甚鉅。世界衛生組織呼籲物質成癮是可治療及預防的疾病,建議各國對物質濫用採取預防及治療措施。另全球5.4%的疾病負擔(burden of disease)歸因於酒精與非法藥物的使用;其中傷害性飲酒(harmful use of alcohol)是200多種疾病的危險因子,每年造成全球約330萬人死亡。

我國於2005年爆發海洛因藥癮者因共用針具或稀釋液的愛滋感染疫情,衛生福利部隨即於2006年開始,提供海洛因藥癮者美沙冬替代治療(2011年另增加丁基原啡因藥物),因而促使藥癮醫療體系的迅速拓展。截至2014年,衛生福利部已指定150家替代治療執行機構,累積治療人數41,017人,每日平均治療人數9,231人,且為提高替代治療服務的便捷性,於2010年建置完成「醫療機構替代治療作業管理系統」。替代治療推動以來,每年因注射毒品新增的愛滋感染人數逐年減少,由2005年2,420人降至2014年52人;我國施用第一級毒品(以海洛因為主)查獲人數及純施用一級毒品新收入監人數亦逐年減少。

近年施用一級毒品人數雖已下降,惟施用二級毒品(以安非他命、搖頭丸為主)人數卻居高不下,第三級毒品施用人數(以愷他命為主)更於2010至2013年間逐年倍增,雖這類第二、三級毒品目前並無有效替代治療藥物,但世界衛生組織已指出,心理及社會處遇對於第二、三級毒品藥癮者之復健及再犯預防是有效的,所以開展鴉片類藥物以外的成癮防治資源、健全多元處遇網絡,實刻不容緩。

有鑑於此,衛生福利部先於2013年完成愷他命濫用臨床評估與處置建議,復於2014年開辦「非鴉片類藥癮者醫療戒治補助計畫」,同時發展第三、四級毒品施用者社區治療復健模式,以提升成癮醫療服務量能,截至2014年指定藥癮戒治機構已達158家,藥癮醫療人力達1,714人。

在酒癮方面,我國特有的飲酒文化,使國人易忽略酒精濫用的危害及酒癮治療的需求,也使酗酒導致的社會治安問題屢見不鮮,例如家暴、酒後暴力、酒駕肇事等。根據2005年的研究,國人酒精濫用及酒癮集合診斷的終身盛行率為3.59%。2014年一項國人酒精使用型態與醫療使用行為關係的研究則指出,青壯年(18-39歲)及中年(40-64歲)族群每天喝酒的盛行率分別為1.82%與4.82%,可能酒癮則分別為2.4%及2.27%,顯示有一定比例的人口有酗酒或酒癮問題。

為強化酒癮民眾的醫療服務,衛生福利部自2006年開辦「酒癮戒治處遇服務方案」,提供家庭暴力加害人、高風險家庭成員及社區的酒癮個案戒癮治療服務,協助酒癮者重返正常生活。未來,應更積極強化衛政與社政及其他相關單位的酒癮防治網絡,建立酒癮戒治轉介機制,俾使酒癮個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藥物及酒精成癮,除對個人生理及心理健康造成嚴重損害外,亦將導致其職業、家庭及親職等層面的失能,成癮者因而成為家庭(家屬)嚴重的經濟、情緒與生活負擔,強迫性的物質使用行為,更使成癮者衍生公共衛生問題與家庭暴力,甚至竊盜等社會治安問題。因此,協助成癮者康復,除了醫療處置外,更需長期的心理、社會復健,以協助其穩定基本生活、重建人際與家庭關係,進而能重入職場,回復健康生活型態。成癮防治工作實有賴跨部會、跨專業的積極合作與投入。

除了物質成癮,隨著數位化時代的來臨,3C及網路產品充斥,加上生活網路化(如網購、網路社群、線上遊戲、電子書等),網路使用已成為全民生活的一部分,連帶使網路的過度使用成了心理健康與公共衛生的新興議題,於臨床實務上已不乏為過度使用網路所苦之案例,尤其是青少年,一旦無法上網即陷入焦躁、易怒、沮喪、心神不寧,但一上網又無法停止,甚至嚴重影響身心健康、人際關係及學業與生涯發展。根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年數位機會調查報告,12歲以上國人78%有使用網路的經驗,而23.6%的網路族自陳,只要一天未上網,便會開始感到焦慮、擔心;該會2015年的報告再指出,12至19歲的網路使用族群中,投入線上遊戲者高達74.9%。雖然美國精神醫學會於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己提出「網路遊戲疾患」之研究用診斷準則,惟未納入正式精神醫療臨床診斷,亦尚未有「網路成癮」診斷之共識,但如何監控新興成癮行為的型態與趨勢,進一步研究其症狀表現、成因、病程,及發展所需的治療與處遇資源,亦為重要課題。

  1. 策略
  2. 加強成癮疾病的防治宣導,強化成癮個案就醫意識
  3. 透過多元宣導方式及各種媒體管道加強宣導對藥、酒癮的認識。
  4. 結合衛生、社政、教育等單位及社區鄰里等,將成癮防治議題納入心理健康促進服務方案。
  5. 周延相關法規,健全成癮處遇服務的管理機制
  6. 檢討或訂定藥、酒癮醫療機構、復健機構(團體)的設置、評鑑、獎勵、管理等規定,並落實查核、監督與管控。
  7. 配合司法等相關單位研修強制戒癮的法規制度(如藥、酒癮者強制治療可行性等),建立戒癮處遇機構與各執法單位間的連繫平台。
  8. 建立酒、藥癮流行病學資料,掌握個案圖像及其醫療處遇需求
  9. 進行物質成癮流行病學調查,瞭解不同物質成癮的病程與流病趨勢。
  10. 強化現有醫療機構替代治療作業管理系統功能,並就系統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11. 研議建置成癮醫療資訊系統,累積成癮個案臨床資料。
  12. 強化酒、藥癮醫療資源,提高成癮者就醫涵蓋率及可近性
  13. 加強各醫療科別對物質成癮個案的敏感度,建立成癮醫療照會或轉介機制,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14. 鼓勵精神醫療機構及綜合醫院設立成癮防治專科,提升成癮醫療服務量能。
  15. 結合各類心理衛生或醫事專業,如心理、社工、職能治療或護理等,發展多元心理社會處遇模式或方案。
  16. 擴充酒、藥癮復健機構或中途之家量能,及多元戒癮服務模式
  17. 結合民間團體運用政府閒置空間,成立戒癮復健機構或中途之家。
  18. 盤點並更新酒、藥癮復健機構及中途之家相關資訊,提高可利用率。
  19. 強化酒、藥癮醫療及處遇服務品質,提高戒治成效
  20. 修訂成癮治療的臨床指引或處置建議。
  21. 建立成癮者追蹤管理機制與出院準備服務。
  22. 鼓勵醫院或學術單位發展以實證為基礎的多元治療或處遇方案。
  23. 依成癮個案特性(如成年、青少年、女性、受刑人、緩起訴受處分人等)、需求,及不同成癮物質(如酒及各級別毒品),發展適性的戒癮醫療服務或處遇模式。
  24. 針對合併有特殊醫療需求(如懷孕、HIV感染、肝炎、合併其他精神疾病等)的成癮個案,強化不同醫療科別間的合作與轉介機制。
  25. 研訂成癮治療或處遇成效評估指標,並據以考核及評鑑。
  26. 整合社政、衛政、勞政、司法及民間資源,健全成癮防治服務網絡合作機制,提供酒、藥癮者全面性且連續性的處遇服務。
  27. 充實藥、酒癮治療及各類處遇人員人力
  28. 結合國家衛生研究院,擴大成癮防治次專科的人員培訓。
  29. 結合各類專業學協會,加強各類醫事人員藥、酒癮的基本疾病病理、病患辨識及短期介入技巧等教育訓練。
  30. 建立藥、酒癮治療及各類處遇人員在職教育制度,使專業知能與時俱進。
  31. 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促進本土成癮醫療領域的學術發展與實證研究,並將研究結果轉為政策。
  32. 建立藥、酒癮醫療補助制度,或推動藥、酒癮納入全民健康保險,降低患者就醫障礙,保障醫療權益。
  33. 結合相關部會研修或制定相關法令,推動多元社會與環境控制措施,減少酒精之使用及濫用。
  34. 掌握過度使用網路或網路成癮問題趨勢,並據以推動相關防治措施及發展處遇資源。
  35. 加強宣導健康上網概念,預防過度及不健康之網路使用。
  36. 發展網路成癮篩檢及評估量表,監測流病趨勢與態樣。
  37. 盤點國內網路成癮防治資源,建立資源共享機制。
  38. 依網路成癮問題趨勢,建置多元醫療與處遇網絡。
  39. 培訓網路成癮防治之專業人力與研究團隊,提升防治成效。
  40. 衡量指標
  41. 中程指標(2020)
  42. 本島19縣市有藥癮、酒癮戒治醫院、診所及心理治療所。
  43. 12縣市有民間戒癮中途之家或安置機構。
  44. 12縣市有可提供網癮問題之心理諮商或治療之機構(如醫院、診所、心理諮商所或心理治療所)。
  45. 一級鴉片類成癮個案查獲人數較2016減少5%。
  46. 長程指標(2025)
  47. 22縣市有藥癮、酒癮戒治醫院、診所及心理治療所。
  48. 本島19縣市有民間戒癮中途之家或安置機構。
  49. 22縣市有可提供網癮問題之心理諮商或治療之機構(如醫院、診所、心理諮商所或心理治療所)。
  50. 一級鴉片類成癮個案查獲人數較2016減少10%。

第三章 全方位非傳染病防治系統

非傳染病已成為全球重大健康威脅,世界衛生組織(WHO) 2014年全球非傳染病報告,非傳染病佔全球死亡人數8成,而四大非傳染疾病(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約占死亡人數6成,吸菸、身體活動不足、不健康飲食及有害使用酒精為其四大共同危險因素。

非傳染疾病亦已為我國國人最重要的死因。目前社區老人60%有高血壓、21%有高血糖、16%有高膽固醇,其防治有賴於全方位的政策與行動,包括:戒菸、節酒、戒檳榔、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肪以及定期篩檢等。對於國人重大癌症目前已有國家防治計畫,並逐步建立篩檢與診治體系,未來,對於其他威脅國人日劇的各種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臟病、中風、氣喘、退化性關節炎、憂鬱症…等,已非單靠健保給付可解決,尚需發展各項完善的診治與保健指引,打造連接健康管理與疾病管理的整合式慢性病防治體系。各縣市、各社區與各健康機構於推動時,並應注重不同群體(包括性別、年齡、族群、地區、社經狀態、身心障礙者、不同疾病者等)之特殊需求、資源利用上之障礙與照護落差,發展適當策略,提供因其障礙而特別需要之服務模式,包括提供適當之早期診斷與介入,及提供設計用來極小化與預防進一步障礙發生之服務,使每一位慢性病患者都能獲得優質可近的妥善控制,減少失能與殘障,並有效縮小健康不平等。

國人不健康行為多樣而廣泛,需要跨部門有力的政策介入。我國自1997年制定菸害防制法、2009年修法上路,然而,一手菸防制仍是困難重重!另外,肥胖問題,亦影響國人健康,成年男性有一半、女性約四成有體重過重或肥胖,且不論兒童或成人,近十年肥胖比率皆倍增,未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大腸癌、乳癌之發生率必定大增且年輕化。此外,我國嚼食檳榔比率,仍居高難下。國民不健康,國家與企業難以與國際作有利的競爭,這些問題的背後的社會決定因素,需要跨部門有力的政策介入。

為達成WHO非傳染病防治全球目標於2025年將四大非傳染病早死亡率降低25%,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於2030年下降三分之一,及行政院黃金十年計畫更具挑戰性健康目標,2020年較201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20%、吸菸率減半、成人規律運動倍增,衛福部積極建構更全方位的非傳染病防治系統,以促使國人更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