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領航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管理

  1. 目標
  2. 建構完善醫療器材風險管理體系。
  3. 促進化粧品法規管理國際化。
  4. 建立現代化醫療器材製造廠管理模式。
  5. 精進醫療器材上市前審查品質及效率。
  6. 發展新興醫療器材管理規範。
  7. 強化醫療器材的辨識及流通管理。
  8. 建立永續學習的醫療器材及化粧品法規人才庫。
  9. 強化民眾對醫材及化粧品安全使用的認知。
  10. 現況檢討

隨著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科技的日新月異發展,以及臺灣邁入高齡少子化社會,衛生福利部將以風險管理為基礎,致力於規劃完善全生命週期的管理機制,以有效控管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的安全及品質,保障消費者健康。

  1. 醫療器材管理法規應全面落實風險管理精神

醫療器材具有不同風險等級管理的特性,且其產品種類多樣、廠商型態繁複多元,現行藥事法以藥品的規範方式難以完全適用於醫療器材的管理需求,更影響醫療器材產品上市時效。

  1. 化粧品管理法規需加速與國際調和

鑒於近年來化粧品流通的國際化、貿易自由化,現行管理規定已無法因應實務需求,為維護化粧品的衛生安全,提升與國際法規的調和度,大幅修訂我國化粧品管理法規,已為當前重要工作。

  1. 醫療器材製造廠為數眾多,稽查品質需再精進

隨著國內外醫療器材製造廠家數日益增多,政府的資源有限,為確保製造廠管理的品質及維持代施查核機構查核一致性,引進風險管理制度勢在必行。

  1. 醫療器材審查時效、品質、一致性與透明性需再提升

創新醫材產品日新月異,如何兼顧醫療器材產品審查的品質及效率,正面臨重大挑戰,透過提升第三方審查機構審查能量,期改善審查時效及品質。

  1. 新興醫療器材蓬勃發展,應協助成果商品化

因應高齡少子化社會來臨,許多公司前仆後繼跨領域涉足遠距、長照醫療器材、以及3D列印醫療器材領域,為促使我國新興醫材產業發展,應及早因應規劃相關法規,促進研發成果商業化。

  1. 醫療器材產品追溯性須有系統化的管控

近幾年標籤重貼竄改有效期限、黑心骨板流通等事件,顯示不肖業者知法犯法,因此發展上市後醫療器材快速有效的識別工具,增強市售品標示的追蹤追溯性,成為衛生主管機關重要的工作項目。

  1. 醫療器材及化粧品專業人才能量需增強

由於創新醫材產品日新月異,國內外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相關法規更新快速,培育專業法規人才,對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產業發展有極大助益。

  1. 民眾對醫材及化粧品的風險溝通需強化

創新醫材及化粧品產品日新月異,產品使用方法也益加多元及繁複,如何保障消費者使用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的安全及有效,需透過多元管道及分群分眾的風險溝通教育,以強化民眾對醫材及化粧品安全使用的認知。

  1. 策略
  2. 建構醫療器材專法
  3. 以藥事法醫療器材相關條文修正草案為基礎,建構醫療器材專法全文草案。
  4. 針對修正草案對產業的影響,進行經濟分析及影響評估,制定健全的醫療器材管理機制。
  5. 研擬修訂醫療器材管理法相關子法規及配套措施,召開政策說明會,溝通、宣傳政策內容,凝聚各界共識。
  6. 完成醫療器材管理專法的立法程序。
  7. 修訂與國際調和的化粧品管理制度
  8. 凝聚各界共識,建立完整配套措施,積極推動修正「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立法程序。
  9. 推動落實化粧品上市前登錄(NTF)制度,以加強掌握市售產品資料,且為強化產品管理,規範業者建置產品資訊檔(PIF)。依化粧品風險程度,漸進推動化粧品業者實施優良製造規範(GMP)。
  10. 導入風險管理概念的醫療器材製造廠管理模式
  11. 參酌國際製造廠管理規範,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品質管理與查核架構。
  12. 依據醫療器材製造廠的品項風險程度,訂定查廠的優先順序及稽查頻率,妥善有效運用資源
  13. 建立稽查人員的選訓考用制度。
  14. 精進醫療器材審查品質及效率
  15. 建構第三方審查機構資格認可制度,整合審查能量。
  16. 推動二階段審查方案,明訂審查週期,提升審查時效。
  17. 建立新興醫療器材產品管理規範
  18. 制訂遠距、長照醫療器材管理標準或規範。
  19. 完善3D列印醫療器材管理法規。
  20. 強化醫療器材的辨識及流通管理
  21. 透過前瞻性的中高風險醫療器材風險辨識研究,完善醫療器材全生命週期風險管控。
  22. 推動高風險醫療器材單一識別(UDI)印貼技術及系統導入,建置醫療器材UDI雲端平台。
  23. 落實醫療器材流通管理規範。
  24. 精進低風險醫療器材上市前管理,強化上市後稽查。
  25. 培育專業醫療器材及化粧品法規人才
  26. 延攬及培育核心審查人才,提升審查人員素質。
  27. 依醫材及化粧品產品生命週期,建立各分類人才培育機制。
  28. 建立制度化醫療器材教育學程,開放讓各界人員受訓。
  29. 建置完整E化課程資源,落實雲端E化學習考評機制,擴大及提升學習效益。
  30. 強化民眾對醫材及化粧品安全使用的認知
  31. 透過上市後產品使用資訊及雲端巨量情報,評估對各不同族群具有高使用風險的醫材及化粧品品項、與大眾關心議題。
  32. 舉辦分群分眾的風險溝通及教育課程。
  33. 利用多元管道如網路、App等方法,傳播擴散醫材及化粧品的安全使用知識。
  34. 從校園醫材及化粧品安全衛生教育紮根,從小養成醫材及化粧品安全使用基礎觀念。
  35. 衡量指標
  36. 中程指標(2020)
  37. 每年完成至少五項醫療器材或化粧品管理法規之增、修訂公告。
  38. 依據第三方審查機構認可標準作業程序及查檢表單,完成醫療器材第三方審查機構查核。
  39. 針對審查人員,每年辦理各項初階及進階培訓課程至少二十場。
  40. 每年辦理不定期查核國內醫療器材製造廠至少二十家,提升國內醫療器材製造品質,確保民眾使用安全。
  41. 每年持續大數據及輿情分析,精進醫材及化粧品的風險溝通模式。
  42. 長程指標(2025)
  43. 每年辦理高風險國外醫療器材製造廠實地查核至少五家。
  44. 完成醫療器材專法草案及相關配套子法規五項。
  45. 完成建置至少三項高風險醫療器材單一識別系統(UDI)雲端平台及醫院導入運行。
  46. 盤點國內醫療器材專業人才缺口,依醫材產品生命週期,建立潛力人才分類栽培方向及機制。
  47. 推動化粧品GMP制度,導引我國化粧品業者符合GMP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