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完善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

  1. 目標

落實「每日飲食指南」建議,依據WHO 2025非傳染病防治全球目標,遏止肥胖率上升趨勢,提升國人健康飲食行為,增加蔬果攝取量與碘鹽涵蓋率,降低食鹽攝取量,及糖類、飽和脂肪熱量占總熱量比率,並改善國人重要營養素不足問題。

  1. 現況檢討

隨著生活習慣及飲食行為改變,肥胖已成為全球健康及醫療的重要問題之一,依「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993-1996年及2005-2008年的結果顯示,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由33.2%上升至43.5%,至2013-2014年微降為43%。另,2010及2011年的調查則顯示台灣國中生的過重及肥胖比率為26.3%,高中生則為30.8%,且身體質量指數皆隨著年級增加而增高。兒童及青少年的肥胖高盛行率將會造成下一世代的成人肥胖高盛行率。在2014年國人十大死因中,8項死因與肥胖、飲食和生活型態有關,因此肥胖所產生之健康風險及經濟負擔為重要之國民議題。

我國於2011年起辦理全國368鄉鎮致胖環境監測,輔導22縣市衛生局進行轄區內致胖環境檢視及改善。修正「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將對於特殊營養食品、易導致慢性病或不適合兒童及特殊需求者長期食用之食品,得限制其促銷或廣告,制定不適合兒童長期食用之食品廣告及促銷管理辦法,並自2016年1月1日起實施;修訂「包裝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於「營養標示」增加「糖含量」項目,自2015年7月1日實施;另制定「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之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規範現場調製飲料應標示全糖之添加糖量及該糖量所含熱量,自2015年7月31日實施。針對國人普遍缺乏碘營養問題,2015年12月25日預告修正包裝食用鹽品之碘標示規定」草案,所有包裝食用鹽品必須於產品包裝上強制標示「碘為必需營養素」,並於包裝上標明有加碘或未加碘,以及所加的「碘化鉀」或「碘酸鉀」的含量;2015年12月7日預告「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修正草案,提升鹽碘濃度至20~33ppm,以符合國人飲食所需。有關「停用反式脂肪」政策,於2015年9月7日預告「食用氫化油衛生標準草案」,規範「不完全氫化油」不得使用於食品,自發布日後三年施行。

將國人各類食物每天平均攝取份數調查結果,與每日飲食指南之建議作比較,發現國人每日的飲食內容偏離指南建議:其中「穀類與富含澱粉植物性食品」,除中老年男性外,其餘皆低於8份(建議為6~16份),年輕人之簡單糖類攝取已達總熱量之10%;在豆魚肉蛋類,成年男性攝取量9份,成年女性攝取量為6~7份(建議為3~8份);30歲以下男女蔬菜平均攝取量未達3份(建議為3~5份),成年男女水果平均攝取量都未達2份(建議為2~4份);中年男女平均攝取低脂奶量約0.4杯(建議量為1.5~2杯),且國人奶類的選擇以全脂乳品為主;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油脂類平均攝取量約5~7份,各年齡層男女之堅果種子類攝取量為0.3份和0.2份(建議1份)。國人每日飲食符合國家建議標準比率仍有待加強。

  1. 策略

聯合國大會宣布2016年至2025年為營養行動十年,在此依據WHO 2014年發布之「營養問題羅馬宣言」及「行動框架」,WHA 2012年5月通過的2025年6項全球營養目標以及2013年5月通過的2025年全球非傳染病目標及指標,訂定國人營養與健康飲食促進政策:

  1. 制訂健康的公共政策:
  2. 定期辦理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及監測並公布結果,有系統、永續的監測各生命週期及特殊族群營養狀況及體位趨勢,建立具實證基礎之國民營養政策。
  3. 研擬並致力完成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立法,涵蓋創造有利環境;促進健康膳食的永續糧食體系(包括與農政單位合作,納入糧食和農業政策以確保糧食安全;鼓勵減少飽和脂肪、糖、鹽/鈉);營養教育和資訊等策略方案。
  4. 營造健康城市及各健康促進場域,推動及落實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防治兒童肥胖;推動校園周邊健康飲食輔導示範計畫。
  5. 訂立支持國民健康之營養政策,建立全國性或場域性的營養或健康飲食措施,如:加強蔬果攝取、減鈉、減糖、減少飽和脂肪,推動全面食鹽加碘,以及鈣、鐵、維生素D、葉酸等營養素強化之推動機制或法令規範;提升各場域團體供餐之健康飲食環境策略,以增進國民健康飲食的可近性。
  6. 建立一般群體健康飲食知能與行動策略,普及與落實「每日飲食指南」與「國民飲食指標」,提出新穎、分齡分眾、及生活化之宣導或教育策略,結合各場域健康傳播,進行營養工作者、師生、員工、社區居民、病患及家屬等之健康飲食教育。
  7. 建構健康的支持性環境:建構健康資訊環境、檢視及改善致胖環境、建構健康飲食供應系統,推動健康採購,以期健康產業化及產業健康化。
  8. 強化社區行動力:整合跨部門資源,進行多元傳播活動,於各場域全面展開健康體重管理,透過記者會與新聞,營造健康體重管理的社會氛圍及動力。
  9. 發展民眾落實健康生活的技能:製作健康傳播教材,進行多元管道大眾傳播,增進民眾熱量、營養及運動之知能;提升國人健康體重管理素養。
  10. 調整醫療服務的方向:輔導醫療院所轉化為健康促進與預防醫學,設立提示系統,對病患及民眾主動提供健康促進服務,強化關懷弱勢族群之營養評估、諮詢及指導;於癌症篩檢報告中加入健康促進衛教訊息。
  11. 於推動各項國民營養策略時,須考量不同群體(包括性別、年齡、族群、地區、社經狀態、身心障礙者、不同疾病者等)之特殊需求、資源利用上之障礙與健康落差,發展適當策略,縮小健康不平等。
  12. 衡量指標
  13. 中程指標(2020)
  14. 參照WHO 2025年非傳染病防治全球監測指標,監測國人「每天蔬果攝取達5份以上」的人口比率,訂定國人「每天蔬果攝取達5份以上」的人口百分比為每年增加1%,即2020年達26.0%。(2013年19%)
  15. 參照WHO 2025年降低30%食鹽攝取量目標,訂定19歲以上國人每日食鹽攝取量男性每年減少0.2公克、女性每年減少0.15公克),即2020年19歲以上國人每日食鹽攝取量,男性低於8.8克,女性低於7.0克。(2005-2008年19-64 歲男女鈉的攝取量分別為11.2克、8.8克鹽)
  16. 參照WHO建議游離糖 (free sugar) 攝取量應低於攝取總熱量5%,訂定19歲以上國人「每天攝取主要熱量來源為糖之食品熱量」占總熱量的百分比下降至6.5%。(2005-2008年19歲以上為8.2%)
  17. 參照WHO建議飽和脂肪熱量占總熱量應低於10%,訂定2020年19歲以上國人每日攝取飽和脂肪熱量占總熱量百分比下降至9.5%。(2005-2008年9.88%)。
  18. 參照WHO國家防治缺碘永續計畫之監測指標尿碘不足100微克/升人口比率低於50%之目標,訂定6歲以上國人尿液碘濃度不足100微克/升的人口比率低於35%。(2010-2013年51.9%)
  19. 超前WHO 2025年遏止過重及肥胖盛行率上升目標,訂定19歲以上國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下降至43.3%以下。

(2005-2008年19歲以上43.5%)

  1. 超前WHO 2025年遏止過重及肥胖盛行率上升目標,訂定19歲以上國人維持身體質量指數在理想範圍內的人口百分比增加至54.1%以上。( 2014年53.4%)
  2. 全國鄉鎮市區參與致胖環境監測之比率達100%。
  3. 長程指標(2025)
  4. 參照WHO 2025非傳染病防治全球監測指標,監測國人「每天蔬果攝取達5份以上」的人口比率,訂定國人「每天蔬果攝取達5份以上」的人口百分比為每年增加1%,即2025年國人「每天蔬果攝取達5份以上」的人口百分比達31.0%。
  5. 參照WHO 2025 降低30%食鹽攝取量目標,訂定19歲以上國人每日食鹽攝取量男性每年減少0.2公克、女性每年減少0.15公克),即2025年19歲以上國人每日食鹽攝取量,男性低於7.8克,女性低於6.2克。
  6. 參照WHO建議游離糖 (free sugar) 攝取量應低於攝取總熱量5%,訂定國人「每天攝取主要熱量來源為糖之食品熱量」占總熱量的百分比下降至5%。
  7. 參照WHO建議飽和脂肪熱量占總熱量應低於10%,訂定2025年19歲以上國人每日攝取飽和脂肪熱量占總熱量百分比下降至9%。
  8. 參照WHO國家防治缺碘永續計畫之監測指標尿碘不足100微克/升人口比率低於50%之目標,訂定6歲以上國人尿液碘濃度不足100微克/升的人口比率低於25%。
  9. 超前WHO 2025年遏止過重及肥胖盛行率上升目標,訂定19歲以上國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下降至42.8%以下。
  10. 超前WHO 2025年遏止過重及肥胖盛行率上升目標,訂定19歲以上國人維持身體質量指數在理想範圍內的人口百分比增加至54.6%以上。
  11. 全國鄉鎮市區參與致胖環境監測之比率至少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