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達成結核再減半挑戰愛滋零成長
- 目標
提供結核病、愛滋病患者及結核病潛伏結核感染者適切之醫療處置、完善個案管理及提升照護品質,有效控制感染人數及降低病例數。
- 現況檢討
- 結核病
我國於2006年7月奉行政院核定實施「結核病十年減半全民動員計畫」,以有限經費(約原計畫經費6成)推動該項計畫,9年內發生率降幅仍達預定目標值之8成。2014年發生率每10萬人口48.4例,在2015年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WEF)指出我國結核病發生率排名較2014年進步3名,顯示結核病已獲具體成效。未來,仍面臨人口老化嚴重,伴隨多重慢性病及國際交流密切,影響國內防治成效等困境,亟待努力。
- 愛滋病
我國愛滋疫情2015年新增通報數2,330人,主要為男男間不安全性行為感染,15~49歲愛滋盛行率為0.2%,屬低盛行率的國家。透過中長程施政計畫,2015年新增感染人數年增率4%,達到計畫目標值,顯示防治策略已獲得初步成效。新增感染者中,75%知道自己病況,73%知道病況者有服用藥物,87%服用藥物者其病毒量成功被抑制。未來在社會對特定族群之歧視、藥物濫用造成不安全性行為感染人數增加、醫療費用持續擴張排擠預防預算及衝擊國家財政等面向,是政策推動的重點。
參、策略
- 結核病
- 引進新診斷技術新藥,縮短診斷治療期程
建置完整的通報機制,及早預警,並於診斷及通報流程中訂定標準檢驗流程且適時引進國際間認可檢驗診斷技術,以提供結核病患者更快速且正確之診斷。另定期追蹤國際上新藥物之治療效益,以適時引入縮短病患或潛伏感染者治療期程。另運用各類管道,提供第一線醫療及防疫人員相關教育訓練,以提升我國結核病防治專業水準。
- 擴大潛伏結核感染治療對象,防止後續發病
持續推動潛伏結核感染監測及治療計畫,強化相關機構自行監測與執行接觸者追蹤轉介之能力,並運用更具效益之檢驗工具,找出潛伏結核感染者,透過有效介入措施,降低結核病新個案發生。
- 提升公衛處置效能,減少個案管理及醫療障礙
整合包括社工、心理等跨域專業,建立特殊個案之診治、照護及轉介模式,以解決個案就醫障礙。持續提供個案就醫之部分負擔補助,並依傳染病防治法,對於不合作個案落實公權力執行,避免個案成為社區傳染源。
- 逐步拓展分子診斷及流行病學監測族群對象
建置我國基因分型資料庫系統,並以多重抗藥性結核病/超級多重抗藥性結核病個案及發生群聚等為首要對象,再階段性擴展成全面性結核病患菌株基因分型,準確判斷感染傳播鏈。
- 愛滋病
- 強化政府行政決策體系,編列足夠防治預算
愛滋病的流行涉及社會文化與行為改變,非僅公共衛生或醫療單位能獨力完成,亟需強化中央政府間行政諮詢及決策體系,再透過組織動員力量,結合中央各部會資源並與地方及民間等機構共同合作,方能有效遏止愛滋病的蔓延。
- 提升全民預防知能,制定反歧視去污名策略
針對全民辦理愛滋防治宣導活動,並加強第一線防疫及醫療人員教育訓練,將愛滋病基本概念、反歧視等內容納入。為保障民眾之權益,落實違反「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者,依法處以罰鍰。另依不同之易感族群,擬訂適宜之防治策略,以提升風險認知,降低其感染愛滋之機會。
- 建構防疫醫療妥適分工的愛滋醫療照護體系
為確保愛滋病患治療無虞,積極進行藥品價格協調、集體採購、引進同品質學名藥等策略,降低醫療花費。建構防疫與醫療分工的愛滋醫療照護體系,初期與穩定治療期感染者之醫療分由政府與健保負擔。另整合社工、心理及各科別資源,提供個案整合性之醫療服務。
- 加強整合非法藥物濫用防制與愛滋防治策略
結合教育、法務及警政單位共同推動非法藥物之管理及查緝,建立轉介諮商輔導系統,並加強非法藥物濫用宣導,同時於教育體系開設融入藥物濫用及愛滋病防治之通識課程。
- 全面提供完善的抗病毒治療,強化預防策略
「以治療作為預防」為國際上證實有效的愛滋防治策略。藥物治療可有效降低病毒量,使傳染力降低達80%~96%。持續提供感染者免費醫療服務,使其維持低病毒量,以落實感染者預防策略。
肆、衡量指標
- 中程指標(2020)
- 結核病新案發生率降低至每10萬人口32例。
- 接受個案管理之愛滋感染者規則服藥率從85%提升到90%。
- 為呼應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提出的「90-90-90」目標,我國設定「90-90-90」之指標,即90%感染者知道自己病況、90%知道病況者有服用藥物、90%服用藥物者其病毒量成功被抑制。
- 長程指標(2025)
- 結核病新案發生率降低至每10萬人口23例。
- 達到「92-92-92」之指標,即92%感染者知道自己病況、92%知道病況者有服用藥物、92%服用藥物者其病毒量成功被抑制,朝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愛滋病防治策略之三零(零感染、零死亡、零歧視)願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