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倡議全民防暴

  1. 目標
  2. 推動暴力零容忍文化與社區防暴紮根行動,鼓勵男性組織與青年團體投入反暴力活動,倡議兒少保護、性別平權、全民防暴觀念,由下而上營造暴力零容忍之幸福健康社會。
  3. 運用熱點預測模式將資源導入服務缺口地區,推動服務優先區之預防方案,打造社區安全防護網。
  4. 提升網路資源之傳播效果與社會教育功能,讓資訊成為兒少保護及反性別暴力的基本裝備。
  5. 現況檢討

傳統社會受性別刻板印象與傳統性別迷思影響,「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根深柢固,加上「法不入家門」的觀念,使得家庭暴力事件在家庭暴力防治法通過前,被認為是關在家門裡的事,不僅男性將其暴力行為視為合理,女性甚且擔心他人異樣眼光、被貼標籤而害怕向外求助。有研究指出,人們對於性別的信念,即人們對於男人和女人在社會上、家庭中應扮演何種角色的信念,才是性別暴力發生的基礎因子(underlying factor)( Nayak,Byran,Martin&Abraham,2003)。

我國家庭暴力防治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與性騷擾防治法一一通過,在民間與政府積極運作下,性別平權觀念漸有進展,近年在政府及民間團體大力宣導之下,民眾對於自我保護意識逐漸提升,通報案件量逐年上升,顯示已有越來越多國人認為性別暴力事件應有公權力介入。然預防重於治療,初級預防比事後提供處遇服務更為重要,否則性別暴力事件更會造成社會及醫療龐大之成本支出,如在美國親密伴侶暴行的代價每年超過58億美元;英國因家暴事件造成之直接和間接費用每年共230億英鎊,故除持續倡議兒少保護、性別平權、全民防暴觀念外,更需整合相關福利資源,積極發展、擴展初級預防及支持性服務方案,以事前預防取代事後補救工作。

此外,在性別平權的觀念倡導中,青年亦為不可忽視的一環,我國因近年幾起恐怖情人新聞事件,促成家庭暴力防治法第63-1條的通過,在恐怖情人的新聞事件中也發現,是類青年的特徵,常有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易衝動、控制慾強、不擇手段等特質,這些特徵與部分家庭暴力加害人之特質相近,因此,針對青年族群非非同居階段親密暴力及早介入,為後續性別暴力防治工作的重點工作之一。

  1. 策略
  2. 整合初級預防及支持性服務資源

擬定社政單位內部資源整合運用之策略與工作模式,連結社福資源,有效擴展初級預防及支持性服務方案,提升父母及主要照顧者的親職能力,及學習妥適處理婚姻衝突,預防兒童及少年遭受疏忽或不當對待情形之發生。

  1. 鼓勵男性與青年參與

鼓勵男性組織與青年團體投入反暴力活動,發展青少年性別暴力預防並強化青少年相關處遇方案,及早掌握青少年性暴力危險因子,立即有效介入,避免青少年成為性別暴力加害者或被害人。

  1. 建構反暴力社區認證機制

建構反暴力社區指標與認證機制,積極培育與激勵社區各類型態組織進行反暴力社區認證,並運用熱點預測模式,及時挹注資源於服務優先區,逐步建立標竿社區防暴模式。

  1. 建置資訊化之台灣反性別暴力知識整合平台

運用科技資訊,結合知識管理概念與技術,加值運用TAGV(臺灣反性別暴力資源網),統整臺灣資訊,促進國內外反性別暴力相關資訊與經驗之交流和共享,讓資訊/知識成為反性別暴力的基本裝備。

  1. 衡量指標
  2. 中程指標
  3. 發展1項初級預防及支持性服務方案。
  4. 參照CEDAW公約性別刻板印象和偏見(第5條)(a)規定,我國大眾對暴力零容忍的信念態度,以2016年數據為基準值,至2020年降低達5%。
  5. 結合熱點預測模式試辦推行反暴力社區認證計畫,並建立社區觀摩學習平台。
  6. 充實「反性別暴力資源網(TAGV)」,至2020年各議題專區之重要資訊筆數較2015年成長40%;TAGV反性別暴力電子報訂閱率較2015年成長10%。
  7. 反性別暴力資源網瀏覽人次達400萬以上。
  8. 長程指標
  9. 發展並推行2~3項初級預防及支持性服務方案。
  10. 男性及青年族群參與性別暴力防治宣導效益較2020年成長10%。
  11. 參照CEDAW公約性別刻板印象和偏見(第5條)(a)規定,我國大眾對暴力零容忍的信念態度,以2016年數據為基準值,至2025年兩性態度落差縮小達5%。
  12. 全面推動反暴力社區認證計畫,參與社區數較2020年成長30%,逐步建立標竿社區防暴模式,定期交流合作。
  13. 反性別暴力資源網瀏覽人次達600萬以上。